Expert's view名師來開講
IB學校VS中文真棒(下)
2023年3月14日
▲《中文真棒》是針對非母語學生設計的漢語教材,獲得許多國際學校採用
《中文真棒》不僅IGCSE課程的學校適用,IB學校使用效果也很好,以下是林芳老師從學生及教師的角度,分享使用中文真棒的影響。
♥學生角度
1. 降低“漢語難”的認識
(1)減少視覺衝擊力:
很多教材在拼音教學結束,開始正式話題學習時,不管課文是否配有拼音,在排版上,每一頁幾乎都被漢字佔據。本來漢語學習者就已經有著“漢語是世界是最難學的語言之一”的刻板印象,“漢字”也是他們很難理解的書寫形式,這樣的教材呈現就是在向學生影射漢語確實難,方塊字密密麻麻很嚇人,視覺衝擊力太強。學生在一開始就被學習資料嚇到了。
(2)英文在零起點和初級課程中是助力(尤其是零起點學生):
《中文真棒》裡的英文看起來很多,在我們還沒開始教時,確實有這個疑慮,“這麼多英文,好嗎?”實踐中,發現其實這是完全沒有必要擔心的。這些英文正好是學生需要的,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的內容,提高的學習效率。一直以來,都覺得教漢語,一開始就得全都出現目的語,其實不然。MYP語言習得課程大綱中也指出Phase1-2階段,是可以適當出現母語的。實踐看來,這在零起點及初級課程中,是一種助力。
(3)實例分享:
一月底,我校轉來了位零起點德國學生。他與大部分外國學生一樣,對漢語的認識就是“難”、“非常難”,這是一個不可能學會的語言。但因學校目前無法為學生提供德語學習。漢語就成為他“不得不”學的語言。一開始,學生非常抵觸,但學習了兩課以後,發現了自己的進步,也發現了原來用漢語來介紹自己和家人並不難。在上週三的寫作測試中(經過了16節課,55分鐘/節),學生能夠完成 80-100字的“自我介紹”。當然,其中有出現個別錯字,但詞彙的運用和語法的使用準確度非常高,就是MYP Language Acquisition評估標準裡的“有錯誤,但不妨礙交流。”家長對孩子的進步是非常驚訝且驚豔的。這種“看得見”的成就感,就是在建立學生的自信心。
2. 視覺化學習
(1)我以前學習泰語,看到密密麻麻地泰語字母完全不知該如何下手,加上泰語是沒有標點符號的,只在句與句之間有空隔分開。我個人又特別喜歡圖表,於是在學習時,就用自己喜歡的各種圖表,各種顏色把學習內容畫出來。看到《中文真棒》讓我想起了這段經歷。成年人有一定的學習自製力,但青少年沒有。所以,學生也需要在教師的?明下,把學習內容“視覺化”出來。換個視角來看,漢語對學生來說,除了有標點符號以外,詞與詞之間也是沒有任何空隔或標記的,這與泰語完全一樣。但我以前從來沒有從學生視角考慮過。
(2)教材中的圖畫、表格等其實就是“視覺化”的直接表現。這一點與上面的“減少視覺衝擊力”是相同的,就不在此贅述。
3. 鞏固基礎知識
我也經常遇到學生“學了等於沒學”的情況。以上列出的分享點都非常有利於學生鞏固基礎知識。很多學生的漢語水準停留在初級階段(MYP Language Acquisition Phase2/3、HSK3)就很難再提高了,其中不少是因為基礎知識不扎實、訓練不足,限制了水準的提升。
♥教師角度
1. 無經驗的教師
(1)我校的非母語教學曾是由任課教師在眾多教材中選取同一話題資料,整理成冊後教給學生。無論是漢字、詞彙、語法上,還是語言的四項技能的學習,都沒有進階性可言。每個學習資料學過之後,“燕過無痕”,時間與精力都浪費了。但又無法從這些教材中選取一本相對合適的來教,原因是這些教材無法在前三冊滿足我校要求的MYP Language Acquisition大綱裡的話題要求。若使用其中的任一教材,學生在Year7-9學習到的話題有限,這無形增加了Year10-11的教學壓力,于師於生都是極其不利的。
(2)剛拿到《中文真棒》時,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話題的匹配。話題匹配度高,就直接解決了我們遇到的矛盾(按教材學可以較好地進階卻無法達到學校課程要求的教學目標)。對於無經驗的教師來說,可以直接上手,少走很多彎路,可以把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放在課堂實際教學中。畢竟有經驗的教師再如何分享,若被分享的教師沒有經驗,是無法百分之百消化的。而且所有的分享都是基於分享者的經驗,並不一定能百分之百適用到所有人身上,每個人都需要根據自身情況做出調整。這也更方便學校的教學管理。
2. 經驗不足,但漢語本體知識扎實的教師
(1)漢語本體知識扎實的教師,對於漢語的詞彙及語法等級是有一定的瞭解的。但在教學中,還做不到“深入淺出”。經常從“漢語語言學”角度來授課。即在教授語言結構時,非常順手地從大學專業課的角度來教:主語、狀語、謂語、賓語、補語、時間狀語、地點狀語、時量補語、結果補語等等。作為中文母語者,我們在專業學習時,尚不能完全理解,又如何能讓外國學生理解呢?他們可能連自己的語言都沒有這麼瞭解過。這套教材就完全避免了這種現象,用學生易懂的方式進行解釋。語言學術語學生根本沒有必要掌握,這些都是累贅。
教材對“語言點”的解釋與練習就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。教師只需要在這基礎上,根據學生個性化需求,適當再增加一些解釋說明即可。
(2)喧賓奪主、顧此失彼:
漢語本體知識與四項語言技能在教學中很難做到平衡,有些教師在經驗不足的情況下,很容易就偏向於本體知識的教學,忽略了聽說讀寫四項技能的訓練。而學生走出課堂,在現實生活中,需要的恰恰是語言的綜合運用。這一點與上面的“語言的綜合運用”是相同的,就不在此贅述。